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远离电信网络诈骗——致全体同学及家长的一封信

作者: 时间:2021-04-30 点击数: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近年来,涉及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以及利用互联网、手机实施的套路贷、网络传销、网络赌博、裸聊敲诈等案件不断增加,造成部分学生财产重大损失,甚至威胁人身安全,个别学生受利益驱动,法治观念涣散,防范能力薄弱,被不良信息诱惑,直接或间接参与违法犯罪,被列入失信人员名单,甚至受到司法机关处罚。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形式多样,根据公安部门提醒,目前电信网络诈骗有40余种,以下这几种诈骗形式需要我们广大师生及家长朋友多加注意:

1.冒充公检法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拨打受害人电话,以事主身份信息被盗用涉嫌洗钱犯罪为由,要求将其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配合调查。

2.医保、社保诈骗。犯罪分子冒充社保、医保中心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社保卡、医保卡资金出现异常,可能涉嫌犯罪,诱骗其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实施诈骗。

3.补助、救助、助学金诈骗。犯罪分子冒充民政、残联等单位工作人员,向残疾人员、困难群众、学生家长打电话、发短信,谎称可以领取补助金、救助金、助学金,要其提供银行卡号,然后以资金到帐查询为由,指令其在自动取款机上进入英文界面操作,将钱转走。

4.虚构车祸、手术诈骗。犯罪分子虚构受害人亲戚朋友遭遇车祸、突发疾病需要紧急手术为由,要求对方立即转账。当事人因情况紧急便按照嫌疑人指令将钱转入指定账户。

5.高薪招聘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以月工资数万元的高薪招聘某类专业人士为幌子,要求事主到指定地点面试,随后以培训费、服装费、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6.贷款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称其可为资金短缺者提供贷款,月息低,无需担保。一旦事主信以为真,对方即以预付利息、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

公安机关破获的此类案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嫌疑人无论怎样花言巧语、手段翻新,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点上,就是向受害人索要银行卡、密码和账号,因此,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我们要做到以下这五点:

1.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消费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持文明交友、健康上网的心态,远离网络不文明行为,切实做到六不:不随意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不随意接受陌生网友的邀请和搭讪;不向陌生人泄露身份、家庭等敏感信息;不随意转账汇款;不出租出借出卖自己的银行卡、手机卡、身份证、收付款二维码等;不进行裸聊等违法活动。

2.坚持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的原则,平时多关注电视、报纸、网络,多接触、掌握一些防骗信息、技巧。

3.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有占小便宜的心理。坚信无端的中奖信都是诈骗分子设置的骗局。

4.遇到中奖、“电话欠费”、退税涉嫌违法犯罪等内容的电话、信息时,不要相信,不要理睬,不回复信息,不轻易打开不明链接、下载软件,不轻易用手机扫二维码。

5.加强保密意识,不轻易透露自己及家人身份、存款、银行卡信息,更不要向对方汇款、转账。

6.遇事不要着急,可以直接拨打110咨询,或到银行、税务、电信、公安等相关部门当面核实,未经核实前,切勿将资金转入陌生账户。

最后,祝家长朋友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同学们前程似锦、学业有成!


附件:国家反诈中心APP操作指南



防灾科技学院学生工作处

202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