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文化耀京东
——防灾科技学院以文化向特色大学迈进
防灾科技学院坐落于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首都天安门出发,沿长安街驱车东行30多公里,便来到全国“防灾减灾”领域首家高等教育学府。在近40年的发展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优良传统;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不断发展,为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那么,防灾科技学院是以怎样的理念和先进的治学思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呢?
先进的文化思想在校园中流淌
大学文化是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我国仅有的专门从事防灾减灾教育的高等学校给出的答案是:文化是一种思想,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是一种动力,文化是一种生命。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就是这所学院向高水平特色大学迈进的行动指南。翻开学院“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赫然醒目: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使学院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应用型高等院校,把学院建成为国家防灾减灾事业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
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我国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多年来,在“人本治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和谐兴校”的理念引领下,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研究生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存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现代办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时代开拓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走进该校,气势恢宏的“明德楼”,彰显着防灾科技学院的雄姿;来到用“博士帽”造型建造的“图书馆”,校史陈列馆就像一部史书,向人们讲述着这所学院的辉煌;伫立在国内首座用青铜浇铸而成的由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模型前,一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走进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运动场、体育馆和具有防震减灾文化的“问地园”,还有汇聚国内四大火山的火山石标本的“思玄园”,它向学子们讲述着地质结构的变迁;信步在“铭省廊”,展示着年度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来到仿真实验室,各种防震的建筑模型应有尽有;就连在办公楼、教学楼的钢筋混凝土的框架上,也专门留有可供学子们学习的“防震实物加固体”,上面清楚地记载着防震抗震的各种数据……特别是学院南北两个校区的大门内分别矗立着两块巨石,上面天然形成的图案,似江河流淌,堪称是“镇校之宝”;“崇德博智,扶危定倾”的办学思想在这里孕育而生。
环顾整个校园,先进的文化充分体现了“一草一木总关情,一墙一砖都育人”的精髓。“仁爱、严谨、俭朴、担当”的景观石,深刻地诠释着学院“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激励着师生“防灾减灾、仁爱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就连校园道路、建筑楼宇、景区名称,都充分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思想文化。走进各主要建筑内,一面面特色文化墙给人以强大的生命力。
向高水平防灾特色大学迈进
解读防灾科技学院创新的文化特色品牌,学院党委始终认为,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创新民族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培养防灾减灾专业人才的双重重任。学院作为教学应用型的大学,更应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光荣使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学院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以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力打造具有中国气派、大学品位、防灾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国家乃至世界防灾减灾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院党委书记齐福荣坦言,为实现这一目标,学院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教学应用型本科定位不动摇,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以防灾减灾教育为特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向高水平防灾特色大学迈进。
为此,学院始终将发展战略定位在:“立足防震减灾行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创建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多科性、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使学院发展成为防震减灾基础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实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一定研究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入挖掘防灾科技学院的特色文化品牌,它的闪光点还在于:近40年的办学历史和文化底蕴,既是学院的一笔宝贵财富,又是学院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
多年来,学院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核心命题,总结出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学院精神;“崇德博智、扶危定倾”的校训;凝练出了“仁爱、严谨、俭朴、担当”的校风;创作出了充满生命力的“大爱无疆”的校歌、教师誓词和校徽……所有这些文化的形成,全面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了以防灾减灾为核心的品牌文化。
此外,“5·12”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等已形成了学院的文化品牌;还有学生会、大学生艺术团、社团联合会等三大组织,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校园网、防灾科技学院报等四大校园媒体,以及建立在三河市五福托老院、燕郊西城街道办事处、北京市太阳村等10多个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都为学院的文化建设增添了光彩……
近年来,大学生艺术团多次参加地震系统、河北省的文艺汇演,获各类集体奖项30多次、获单项奖200多人次。大学生范雷杰荣获2013年团中央“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提名奖;学院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全国高校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梦想达人秀”总决赛一等奖、河北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不仅如此,学院还四年荣获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称号,连续两年蝉联“中央国家机关十大优秀‘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称号,院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中央国家机关五四红旗团委”、“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中国地震局直属机关青年文明号”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所高水平的防灾特色大学犹如一朵盛开的奇葩,在我国防灾减灾领域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宏火 海霞 王维新)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6月19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