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为了千千万万的孩子们——防灾科技学院为全国校安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14-06-22 点击数: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的成就中,同时提到“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以下简称“校安工程”)。这项由国家作出的重大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旨在“将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的重大工程,为千千万万的孩子带来了福祉。这一成就的背后,防灾科技学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灾情就是命令,防灾科技学院的地震专家、院长薄景山教授和防灾工程系李巨文教授,作为第一批地震现场应急工作人员, 在第一时间奔赴了汶川……

进入灾区,他们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灾区校舍破坏情况进行调查。面对一片片废墟、面对死难者和幸免遇难的同胞和同伴一边救人、一边前行。当他们看到许多中小学校舍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师生来不及逃生时,作为防灾科技学院人,他们倍感肩负的责任重大,决心在灾害调查中,一定要获取准确详实的震害数据,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在余震不断、山体滑坡、崩塌滚石、道路塌方等极其艰险的环境下,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向重灾区挺进、挺进、再挺进,向中小学延伸、延伸、再延伸……

据薄景山院长讲,汶川地震处于我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受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的强烈地震。其中给校舍带来的破坏具有六个显著特征:一是完全倒塌校舍都位于9度区以内,多数在极震区;建设时间多数为1990年以前的房屋,采用的抗震规范应为“78抗震规范”。二是1991年以来新建校舍采用的抗震规范一般应为“89抗震规范”或“01抗震规范”,绝大多数没有整体性倒塌。三是在极震区部分校舍底部破坏受损严重,反映竖向地震作用强大,校舍楼梯间整体性差,破坏相对严重。四是农村砖木结构、木檩条、屋顶挂瓦的校舍整体性较差,屋顶破坏严重。五是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设计、施工管理严格的校舍,在本次地震中即使在极震区也没有整体倒塌。六是活断层穿越的校舍基本倒塌,山体滑坡与崩塌给校舍带来了灭顶之灾。

薄景山教授正是依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迅速向正在灾区视察灾情的中央有关领导和教育部领导进行了详细的汇报,提出了六条建议:即开展灾区学校震害特别调查;制定学校抗震设计专门规范;开展全国高烈度区学校易损性调查;提高学校校舍抗震设防标准;把学校建成具备公共避难功能的场所;进一步加强学校防灾减灾教育。就是这“六条建议”,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于是,一场声势浩大、意义深远的“校安工程”在全国拉开了帷幕。从2009年~2011年,历时3年的“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如期完成。它对防灾科技学院的广大师生来说是由衷的欣慰和自豪,因为此项工程也凝结了防灾科技学院师生的心血和智慧。作为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的一所高等院校,始终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一直致力于为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安全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学院建校近40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3万多名防震减灾人才。尤其是学院在开展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活断层探测等社会化服务方面,特色突出,先后承担40余项技术服务类项目,为地方政府的防震减灾工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现在,防灾科技学院又承担了教育部下达的两项新任务:即开发教育领导干部防灾减灾培训教材和研制教育领域灾情快速评估与应急响应指南。目前,全国70%的地震专业技术人才、70%的地震台台长均为防灾科技学院的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防灾减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特别是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研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了有防灾减灾特色的专业群。其中1个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个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捆绑为省级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1个专业(地质工程)被列为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点。同时,还形成了“七大”科研服务方向:即以岩土工程、结构抗震、地震地质灾害为特色的工程抗震方向;以中小城市防灾减灾为特色的防灾减灾规划方向;以地震救援现场为特色的损失评估与应急管理方向;以地震灾害为特色的灾害历史、文学和社会学方向;以工程结构振动仪器为特色的防灾仪器研发方向;以现代海量数据处理为特色的灾害信息处理方向;以地电、形变和流体为特色的地震前兆研究方向;不断提高学院的办学实力和防灾减灾的科研水平。

5·12已经成为历史,但对防灾科技学院人来说,却有着与他人不同寻常的特殊感受。这是因为:防灾科技学院师生一直牵挂、关注着千千万万的孩子们。在“4·14”青海玉树地震和“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奔赴现场开展工作的防灾科技学院师生欣喜地发现:在灾区按照“校安工程”标准建设的中小学校,经受住了地震的严峻考验。尤其是芦山地震中,“校安工程”建设的校舍,成为了地震中最为安全的建筑,有的还成为了地震发生后人们的避难场所。

欣喜之余,防灾学院人更感到责任重大。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防灾科技学院的广大师生深深地认识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防灾减灾是人类的安全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正像《纲要》所强调的那样,现在,防灾科技学院人在“立足防震减灾行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创建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多科性、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使学院发展成为防震减灾基础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的办学思想引领下,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宏火 海霞 王维新)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6月22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