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机制探析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12-11-22 点击数: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机制探析

——以浙江大学为例

摘要:学生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大学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心理教育为保证、能力提升为目标,将资助工作与育人机制有效结合,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为困难生搭起“受助-自助-助人”的成长轨道。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育人机制

党和政府一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如2004年颁发的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 “通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1各高校逐渐达成共识,那就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不仅仅包括经济资助,更重要的是能力上、心理上的支持。1浙 江大学在实际工作中将资助育人的理念贯穿于资助工作中,探索资助工作育人机制,始终坚持确保保障性资助,实施发展性资助,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着重在对困 难生进行保障性经济资助基础上,从困难生公益实践、心理辅导等方面探索学生从受助向自助到助人的境界升华的渠道。通过细雨润物的方式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 育、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为内容的德育教育,着力培育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懂得感恩回报的情怀;依托资助平台提供各种资源强化困难学生综合能力培育和 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学校建立了资助育人的有效模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 范围。

一、“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是资助育人的智力源泉

资助是育人的措施和途径之一,而育人则是资助的根本目的。2在学生资助工作中,浙江大学始终坚持“育人”这一根本目的,努力 将学生的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紧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宗旨,以“教育与资助并重,管理与育人结合”为工作理念,坚持“授 之以鱼”,“助学”为先,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更致力于“授之以渔”,“励志”为重,鼓励学生自立自强奋发有为。除对学生给予精神关爱外,积极组 织各类实践活动,以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利用“目标激励”的有效途径[1],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健康的心态,创造精彩人生。所以,“育人为本”是学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智力源泉。

二、完善的资助及管理服务体系是资助育人的基石

浙江大学2011年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为44190人,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5812人,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为2432人,家庭经济困难 生人数比例为13.15%(其中本科生比例为16.16%)。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善的资助及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的机构和队伍建设是实现资助育人的 基础,经费充足和设施完备是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学校资助体系架起爱心桥梁,社会爱心助学体系温暖学子心。

(一)规范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1.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浙江大学领导一直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校党委金德水书记为资助工作题词:“奉献爱心、薪火相传”,杨卫校长寄语“大爱无形、仁心济世”。在学校领导的 关心和支持下,2006年9月成立了由学工部、研工部、计财部等部处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的“浙江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 资助工作。此外,计财部也有专门人员分管该项工作。每个学院(系)、学园也配备了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教师。各部门通力合作,互相配合,努力做好学校资助的 各项工作。

2.加强政策宣传,为学生答疑解惑

为使资助工作有章可循,学校制定了《浙江大学本科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办法》、《浙江大学本科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并通过绿色通道现场咨 询、编辑印发“浙江大学学生资助手册”、召开学生座谈会以及资助工作相关讲座、学生资助中心网站专栏等方式宣传学生资助政策。鉴于资助工作的特殊性,学校 对老师、学生实行不同形式的宣传:对老师定期培训,强化其对学生的爱心及服务意识;对学生全方位宣传,加深学生对学校资助政策和理念的认识与理解。

3.工作规范严谨,认真完成各类资助业务

校院两级教师严格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做好各项资助工作,此外我们还聘请家庭经济困难生组成学生助理团队,以学生资助中心老师为指导教师成立学生资助综 合事务服务中心、国家助学贷款服务中心、外设奖助学金服务中心等服务困难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助理团队。这些学生团队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锻炼了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4.依托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助工作信息化

依托现有的浙江大学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学校在做好困难生认定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客观可靠的全校困难生库,实行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管理。困 难生库由校院两级管理,其数据又与困难生的家庭经济基本情况、学习情况、综合测评和在校期间的获奖情况、以及食堂消费情况相关联。这样使得校院两级对困难 生情况的掌握更为全面、便捷,确保了资助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完善资助体系,确保保障性资助

1.开通绿色通道,确保“一个学生都不能少”

每年新生入学,总是有少部分学生交不上学费。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承诺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缀学,开通绿色通道,保证困难生顺利入学。2011年为152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绿色通道”办理总计90余万元的国家助学贷款,保证了学生缴纳所需费用;还当场为新生发放一个生活大礼包和临 时困难补助金近6万元,办理校内无息借款5万余元,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两个月的生活费,从而确保2011年没有一位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入学。

2.实行“以减代补”,以机制促自强

为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努力学习和积极实践,取得全面发展,学校实行校内无息借款奖励减免政策,“以减代补”。目前在校生约有700人获无息借款,金 额达200万元。学校根据学生的表现,不同程度的减免借款。如获国家级荣誉称号、经济发达地区生源学生毕业后自愿到新疆等欠发达地区基层单位工作可全免; 获校级荣誉称号、毕业后自愿去国家认定的艰苦地区和单位工作可减免50%。2011年,共有324人因表现优秀获减免25.4万元。这一措施一方面减小学 生们借款还款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开创了资助的新思路,促进学生自强,鼓励学生不断进取。

3.架构立体资助体系,保障学生日常生活

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奖、贷、勤、补、免”五位一体的助学体系,在此基础上, 资助中心根据每个家庭经济困难生不同情况,同时给予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费补助(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专项补助(春节慰问及路费补助、寒 衣补助、军训补助、保险费补助、绿色通道补助、除夕补助等),校内无息借款,勤工助学,外设助学金等经济资助。

三、心理健康及民族团结教育是资助育人的润滑剂

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困难生不仅经济上困难,还在精神上存在心理、学业、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3。如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自卑心理较重,不善于表达,内心脆弱又敏感,有强烈的自尊要求;生活学习缺乏热情,不够积极、自我难以超越;自闭、孤僻等。我们还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 相当一部分人来自少数民族,这些学生在文化认同、语言、学习等诸多方面存在不适应或一定程度的疏离感。因此在开展“经济资助”的基础上,着力于“精神资 助”和“知识资助”,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育人的根本目的。

(一)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给予精神关爱

扶贫重在“尊重”。 在具体的工作中,浙江大学将人文关怀融入到严格有序的资助工作中。针对困难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状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譬如2010年资助中心推出了“欧莱雅-浙江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邀请校友或校外的一些在生活经历或创业经历上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成功人士来学校现身说法,通过他们对自 身成长过程和不断追求事业的成功经验的诠释,教育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整自己的心态。通过开展“优、先、模”表彰活动,树立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典 型,用他们自强自立的行为去感染周围的同学,使其他同学看到希望,感受成功,增强自信,乐观进取,从而达到“志助”的效果。

(二)开展多种活动,促进民族团结

为促进民族团结,使少数民族同学更好地融入浙江大学的学习生活中,资助中心对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给予了特别的关爱。在给予经济资助的同时,还从思想、 学习、生活各方面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相继举办少数民族新生座谈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经验介绍会、“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活动。为了使藏族同 学也像在家中一样,感受到节日的欢乐与喜悦,学生资助中心还举办藏历新年联欢会,学校领导与在校藏族学生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藏族佳节。通过展开这些活动, 使少数民族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氛围,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从而使得广大少数民族同学能够继续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大局。

四、实施发展性资助是资助育人的推动剂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自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他们在入学时就在实际技能上带有某种程度的“先天缺陷”,诸多方面的能力相对欠缺,素质相对薄弱。因此实施发展性资助,提升困难生能力和素质,是资助育人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开展“家庭经济困难生教育实践项目(NSEP)”,以实践促发展

在总结资助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生存在观念落后、能力缺失、心理困难重重等问题,2005年开始,浙江大学从困难补助经费中划一定额 度用来支持开展有助于全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教育实践项目(Needy Students Education Project)活动,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实践为主要途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社会、回报社会,锻炼组织和实践能力搭建平台,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健 康、持续发展。

实践项目开展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报积极,他们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贫困地区中小学支教、少数民族学生 成长、大学生创业、困难生身心健康、网络社区化管理等方面进行立项。到目前为止,项目开展了七期,单校级立项就776项,直接参与人数4000余人,资助 金额达175万元。经过项目的实践,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视野有所拓宽,同时也获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如《网络时代高校学生隐私保护和个 人信息安全》的研究成果已被学校采用。

(二)努力实施“外设奖助学金团队实践计划”,以实践献爱心

目前浙江大学共有新鸿基助学金、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等近50项社会和个人捐资设立的奖助学金,资助金额近600万元,润及1000多名学生。为了更好 地实现资助育人,2004年开始,浙江大学实施“外设奖助学金学生团队实践计划”。这是一个以项目团队化运作,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服务,回报社会的实践计 划。其项目团队主要由各外设奖助学金获得者自愿组成,并由学生资助中心相关老师进行指导开展公益活动,培育出各类品牌“实践活动”以及全校层面上的“外设 活动月”特色项目。目前此计划覆盖40多个团队,较成熟的社团有:以尊老爱幼为宗旨的“爱心社”、以饮水思源为宗旨的“思源社”、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 旨的“绿社”,以爱国红色教育为宗旨的“润莘社”等。其中“爱心社”表现最为突出,其开展的“大手牵小手”系列活动今年13周年。该社团连续十年被评为浙 江大学“十大优秀社团”,多次获得“浙江省高等教育学校优秀学生社团”称号。

这一计划的实施,加深了受助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也增强了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受爱,传递爱,从“他助”走向“自助”再到“助人”。从而使受助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更进一步推动了资助育人的功能实现。

近年来,浙江大学始终坚持将助人与育人相结合,在实践中构建起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勤工助学为主导,包括助困奖学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 内的全方位、全过程资助育人服务体系,横向覆盖经济资助、思想帮助、能力扶助等领域,纵向贯穿贫困生入学、求学、升学的全过程,将经济资助工作的内涵延伸 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资助工作育人机制的建立,通过一系列的扎实有效工作,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但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培养 了感恩意识,锻炼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能力;更通过自己的奉献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明确了自身的奋斗目标和社会责任。最终实现资助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info.ynftc.cn/ZCZD/ShowArticle.asp?ArticleID=42012.6.10-2012.6.12.

2.骆睿,钱云光.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2010(20).

3.刘期彪,谭德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机制的模式构建——以南华大学资助育人工作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