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学习、考试的变与不变

作者:原创 王凯旋 时间:2020-05-29 点击数:

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学校复学复课正在全面推进,但是短时间内全面恢复疫情发生前的正常教学秩序难度很大。在风险不确定的情况下,一切变化皆有可能,同学们需要理解其中的变与不变,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克服困难。相信同学们的这段积极调整的经历将成为自己一生宝贵的财富。

近段时间,我们接到了很多同学关于学习、考试方面的咨询,比如:突然考试时间提前了,老师们怎么不考虑一下我们的学习压力呢;马上就要考试了,但是老师还没有公布考试类型,我怎么复习啊;在家学习的氛围不如学校,没有周围同学一起奋斗,我无法进入学习状态……确实,突变的学习模式会短时间内带给同学们强烈的冲击。其实,学生对学习、对考试的焦虑历来都是有的,大家可以静下心来回想一下以往的期末考试经历,是不是也总是有“我来不及复习”、“我学习压力大”、“明明下周要考试了,可是我还是舍不得放下手机,我真的没时间了”……所以,学习中变的环境,不变的是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规律。同学们要明晰规律,澄清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误区,接纳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关于压力与焦虑


1.压力和焦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危险的搏斗,并从中获得觉察危险、适应环境的能力,焦虑就是这种能力的情绪预警机制。在学习情境中,学生无法运用自身和外界的资源获得学习成就感,这时压力就产生了。不同强度的压力会伴随不同程度的焦虑体验,这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现象,是不以人类意志而改变的。所以,害怕、排斥、逃避压力和焦虑是无效的,因为不管你愿不愿意,它们都在那里等你。另外,压力和焦虑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焦虑你能够那么快地调整状态投入学习吗?所以,我们可以和压力和焦虑做朋友,让它们帮助我们正视现有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个体对压力和焦虑的认识有较强的主观成分。首先,学习方面的压力不仅仅来源于学习本身,其他方面的压力源,如环境、家庭、人际关系等可能会通过原发性压力、继发性压力或者叠加性压力影响个体,因此,每个同学要意识到自己的学习压力源,要弄清压力源之间的关系,找到引发压力的核心原因。其次,不同抗压能力的同学对压力的态度和压力大小的评估也不一样,由压力引起的焦虑感强度也因人而异。因此,不要抱怨也不要期望外界适应自己压力调整的要求。

关于自律


提到“自律”,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刻板印象:只要自律就能达到人生巅峰;自律就是苦行僧般的生活;自律即自虐。这样的认知造成人们对自律即向往又害怕。在这里我们需要澄清几点:

1.保持自律的精力是有限的。自律是基于完成某一挑战性目标的行动,个体需要调动自身的意志力参与控制,使之有能力保持长时间的有效行动。这时,同学们可以问问自己,是否在同一时间内给自己设置了太多的自律任务了?目前的自律任务是否是最迫切需要完成的呢?

2.完成自律的前提是明确的自我认识。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从小到大你一直是能够自律的人吗?即使现在在学校了你也可以做到自律吗?你曾经通过自律养成了哪些好习惯了呢?其实,学霸们在疫情期间还是一如既往地自律,为什么在家上网课、延迟开学不会成为他们懒散、拖延学习的借口呢?通过访谈了解到,学霸们也有一段时间的放松,但是学校正常进行教学后,他们就会跟着老师的教学进行学习规划,因为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同时知道不要做什么,要做什么,想要什么。那么,你知道吗?

3.自律的完美呈现需要正确的归因。同学们一般都会分析自己学习不好的原因,总体原因归结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努力程度不够、考试太难、运气不好、身心状态差、外界环境的影响等,依据美国心理学家维纳的归因理论,我们可以从内部外部因素、可控不可控因素、稳定不稳定因素三个维度六个因素进行分析,我们要运用辩证思维理解学习和考试中的得失,全面分析失败原因,不过分关注那些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比如运气等,在内部可控的因素里找寻改变的路径,比如学习方法、努力程度等。

关于考试

考试是一种评定、检验、反馈和巩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但学习的功利化思想将考试与成绩对等,导致学生关注成绩的高低并赋予“考试”过多的意义。比如,有同学说这个学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见习点、实习点的分配,这样的想法扩大了考试的功能,考试只是工具,没有决定人生的功能,是我们主观赋予它过大的能量了。这时同学们不妨再反问一下自己,所有的同学都同样经历考试形式变化的情况,为什么只有自己认为影响大呢?别的同学也是这样吗?见习点、实习点的分配是只看这次考试吗?如果需要用这次考试来提高成绩排名,为什么临近期末了,还没有开始复习呢?是否这次考试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呢?再比如,有同学抱怨学校突然通知考试时间提前了,老师至今也不告知考试题型,自己无法复习。这是一种典型的应试复习心态,窄化了学习和考试的作用。尽管时间紧迫,我们还是需要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临时抱佛脚”的知识获得是无法使自己在医学实践中正确提取出相关知识的。与其把时间花费在等待题型的焦虑中,不如现在从零开始着手复习。

给大家几个建设性意见



现实的问题还是需要解决的,这段临近期末的时间要如何学习呢?下面的几点建议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1.告别以前,从现在开始。首先,允许自己每天至少有半小时的放松,这里的放松不是娱乐休闲,看电视、打游戏、逛超市,是让大脑能够获得修整的机会,能放空、腾出空间,接收接下来大量知识点的吸收。我们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学会放慢呼吸,在深呼吸练习的带动下,让自己把注意力集中于觉察身体每一部分的放松,然后进入积极的冥想,或者在大脑中不断重复一些积极地语言。其次,在越艰难的时候,越要给自己设置一段运动的时间,散步、跑步、打球都可以,每天30-60分钟不等,运动带给自身的新陈代谢是可以帮助自己尽快缓解焦虑的。

2.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首先,每个同学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的学习能力、科目学习的难易程度、考试信息的清晰度,学会舍弃,将最佳资源留给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科目。然后,我们可以依据目标设置的SMART原则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时的任务目标必须具体清晰,把“我要好好学习”变成“我要每天背单词”;这时的任务目标要可以量化,比如每天背10页书;这时任务目标的完成要有具体的截止时间,比如10点前要完成第一章节的背诵,需要设定完成的奖惩机制。在短期应考阶段,我们应只关注当前的短期目标,不过分关联当前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对于到现在还处于假期状态的同学,从原来松散的状态一下子投入紧张的学习是不现实的,应该要做到“分步走”,先用几天的时间激起学习意愿,这时只要做到我按照计划复习了、我做了,就代表完成任务了;之后再从数量和质量方面要求自己的复习效果。

3.科学规划时间。首先,要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的时间。劳逸结合是必要的,尤其是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适当的休息是可能帮助个体缓解焦虑的。学习理论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紧张才可以激发最优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可以采取目前比较流行的番茄工作法,专注高效地学习25分钟后,休息5分钟,再进入下一轮的专注学习。专注学习时长是可以调整的,25分钟太长可以从15分钟开始,当我们进入较好的学习状态了,可以适当地延长专注时间,多长都可以,只要不让自己满负荷,只要一段时间就让自己停下来休息一下。其次,使用好暗时间。每天等待吃饭、散步、睡前整理的这段时间是一个很好的复习时段,我们可以使用“过电影记忆法”,在大脑中通过知识点关键词的闪现,或者知识点的提纲列表、思维导图帮助自己反馈学习效果。当回忆内容比较模糊时,不用紧张,睡觉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我们第二天复习时先着重把昨天模糊的知识点复习一下。

4.使用科学学习方法。首先,遵循记忆的特点,安排好复习时间。遗忘一般“先快后慢”,遗忘会受序列效应的影响,因此,复习内容应是交替式的,今天复习了,隔两天需要重复复习前面的内容,而不是等整轮复习完了再开始下一轮的复习。第二,做好复习中的自我监控。如果时间来不及,我们可以先做个小测,把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先区分出来,这样就可以把时间花在刀刃上。将知识点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写出来,做做练习都是很好自我监控方式。第三,边复习边调整学习计划。计划定下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不影响总体计划,只要学习效果不错,计划是可以调整的,我们可以依据自己的状态加快或者减缓复习速度。

学习方法千万种,没有完全不变的模板可以供大家“抄作业”,同学们还是需要面对事实、面对自己,边吐槽边完成自己作为学生应该要完成的本职任务。最后,祝大家学习顺利!